從《機智醫生生活2》體會到的學習體驗設計:看到人、看到學員。

昨天看完了本週的《機智醫生生活2》ep1 & 2,感動與歡笑的點還是滿滿的。其中有一段婦產科的故事讓我特別有感觸。(警告:以下有劇情雷)

在第一集中,白天婦產科來了一位19週就早期破水的孕婦,值班的主治醫師照著理論與自己的經驗,認為羊水大量流失,難以維持正常懷孕狀態,寶寶生存率極低、容易造成孕婦嚴重感染等後遺症,建議直接引產。

孕婦本身已經作過三次試管嬰兒,不想輕易放棄。上網google發現主角群之一的楊醫師成功接生過類似的嬰兒,提出換主治醫師的要求,得到允許了。

當天晚上楊醫師了解狀況後,跟孕婦說明,雖然機率很低,但是胎兒胎動正常、狀態尚佳、孕婦也沒有出現感染症狀,只要好好控制宮縮,多撐幾週,寶寶還是有機會順利接生。

住院醫師把兩位主治的醫囑都輸入病例。同一天,同一個住院醫生,同一個孕婦,看起來卻像是兩個不同孕婦。

差異是什麼?我想了很久。

一開始的主治醫師,技術與經驗俱佳,提出的是非常理性、標準版的建議,完全正確。

楊醫師同樣技術與經驗俱佳,但他眼裡看到的不是「通常保不住」、「造成感染機率高」,而是眼前這對母子「寶寶胎動正常」、「沒有感染現象」,所以他認為還有機會。

回到企業講師與人資的身分,我們也同樣有教學和專業的技術與經驗,通常也都有幾套符合理論與自身經驗的課程設計模式。但我們在上課的時候,在注意力範圍內的,是課程,還是學員?

我還是每天問自己同一個問題:身為企業講師,我的目標應該是「課程教得好」還是「學生學得好?」

我很喜歡「學習體驗設計」這個概念與方法,它真的幫助我看到人、看到學員。即使我每次要付出的心力都比單純備課更多,但我從中學到、成長的也更多。

婦產科故事延續到第二集,產婦支撐到23週多,忽然嚴重宮縮,緊急剖腹後,幫寶寶 CPR了三十分鐘,還是沒有留住孩子。

嗯,眼裡看到人,其實不一定有Happy Ending。楊醫師後來傳了訊息給孕婦,讓這對夫妻大哭之餘卻裱框起來的一句話是這樣:

“Bad things at times do happen to good people. “

「不幸的事有時也會發生在好人身上。」

看到學員、看到人,不一定每次都是happy ending。但我會繼續做。

--

--

學習體驗設計師楊明憲

立志「幫助人們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」,致力於研究、實踐與推廣「學習體驗設計」,由學習者角度出發,設計正向、切身與深刻的學習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