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預售屋賞屋及Airpods談「體驗設計」

先來聊聊兩個跟體驗設計有關的生活片段。

上個月租屋處附近有一個很大的預售屋建案發表。已經幫我找房子兩年的房仲A先生說那是他們公司代銷的,十分主動地幫我約時間,說要在發表第一天就搶得先機。

當天約定的時間是下午三點。早上A先生忽然跟我說,因為約太滿,但他女友也要看這個房子,可不可以跟我們「搭著一起」進去暸解,我答應了。

到了現場我才發現,搭著一起進去的,是另外三組共十人,包含A先生同分店其他仲介的客戶,連代銷小姐也愣住。

雖然A先生馬上跟她說以我們為主,其他都是「一起來看」的朋友。但四組互不認識、需求不同的人馬由同一個代銷介紹,加上案場為了營造熱銷氣氛,不斷大聲廣播「X棟X樓以下全部售出」,我有興趣多了解的內容一直被打斷,原本老練的代銷因為要應付不同的提問、亂入以及混亂的動線及環境,也顯得有些左支右絀。

我終於忍不住跟A先生抗議,如果這麼亂,當初何必要預約?

在抗議後,A先生先支開了女友一家人,其他組客人也各自去看有興趣的樣品屋。十幾分鐘後,代銷終於講完所有資料。說真的我完全不記得她說了什麼,只知道她講了三次早上某客人想買買不到的故事。

當代銷想要找張桌子坐下討論細節的時候,現場連一張空桌都沒有,於是代銷請我們在旁邊的長凳克難坐下。當我坐下時,看到A先生女友一家人,正坐在我面前的桌上喝飲料、吃點心,由另一位代銷業務介紹房子細節。

當天離開以後,A先生問我有沒有興趣。我只回他「房子的細節我已經全部忘記了,現場很混亂,我不知道我今天去的意義是什麼,而且我不會再考慮這個房子了。」

這幾天我終於入手了Airpods Pro,從2014年購入Macbook開始,七年間我不知不覺地完全進入了蘋果生態圈。

而且,只用了兩天,我就知道回不去了。

有一陣子我是用安卓手機搭配Macbook。當時要傳照片到電腦裡並不是特別費工,插上傳輸線,或者打開gmail發信,再收信連線,照片不多的話,大概一分鐘就好了。

但是現在,我只需要按一下Air Drop。

上週我還在用第三方藍芽耳機的時候,要把收聽從手機切換到電腦上也還好,只要先在手機上終止連線,再到電腦上配對藍芽,大概也只需要一分鐘。

但是現在,我只需要按一下Airpods的圖示。

我不是一個凡事趕快的人,使用不同系統手機、第三方耳機的時候,我也從未在意過那些「一分鐘」。但是當設備之間的互動變得如此順暢以後,我忽然覺得生活變得不太一樣,變得比較輕鬆,比較能夠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。

上述兩個生活片段,跟體驗設計有什麼關係呢?

在第一個故事中,其實A先生跟代銷都很努力地把資訊呈現在我眼前,但是現場的吵鬧、臨時的插隊、心情上的不爽等不好的「體驗」,都成為影響我理解與情緒上的雜訊,甚至讓我覺得不管好壞,這房子我是不想考慮了。

第二個故事中,有些我原本並不為意的雜訊透過蘋果公司刻意的「體驗設計」,讓我覺得生活變得更輕鬆,更能專注在想做的事情中。

「體驗設計」的用意,不就在於「移除不一致的雜訊,降低不必要的認知負擔」? 如果更進一步的設計,甚至可以讓人更一致地沉浸在情境或眼前的目標上。

而雜訊、認知負擔、無法投入,就是阻礙學習的主要原因。

「學習體驗設計」的意義,就是透過了解學習者的需求與困難,消除對學習的阻礙,讓學習者更有興趣、更投入學習,也讓學習更有意義。

— — — — —

外掛第三個短短的故事。上週我跟一個公司的人資長聊天,聊完以後他很認真地跟我說,他覺得我對學習發展很有熱忱,也很深入,但是如果要在人資路上往前走,需要拓展廣度,不能只懂教育訓練,因為「沒有一個人資長只需要作教育訓練的事」。

我很感謝他,同時我也在心裡微笑了。我從來沒有立志要當人資長啊,我只想好好地幫助更多人學得更好,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。

而這是我對自己的「學習體驗設計」,甚至「職涯體驗設計」。

你好,我是學習體驗設計師楊明憲,我為人們設計正向、切身與深刻的學習體驗,幫助人們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。
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不吝惜給我掌聲Claps。每一下Clap,都是我認真寫作的動力!

--

--

學習體驗設計師楊明憲

立志「幫助人們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」,致力於研究、實踐與推廣「學習體驗設計」,由學習者角度出發,設計正向、切身與深刻的學習體驗。